105年4月份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愛喝含糖飲料 小心痛風易上身
你愛喝含糖飲料嗎?可得要小心痛風上身!醫師發現,有很多二十幾歲年輕人,沒有痛風遺傳病史,但卻因為喜歡喝含糖飲料,導致尿酸升高,引起痛風發作。
預防痛風要少吃高普林食物
大家都知道要預防痛風就得要少吃高普林食物,因為高普林食物會使尿酸上升,至於高普林食物主要是動物內臟、海鮮和啤酒等;怎麼含糖飲料也會導致尿酸上升呢?宏恩醫院痛風治療中心主任陳峙仰表示,因為含糖飲料所使用糖漿是果糖,果糖攝取過多,也會使尿酸升高。
食物含果糖都易使尿酸上升
其實,除了含糖飲料含果糖量多之外,汽水、可樂以及甜點、餅乾,凡是含果糖量高的食物,也都易使尿酸上升;陳峙仰主任指出,門診中,就有不少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平常很喜歡喝可樂等含糖飲料,不但有體重過重的問題,尿酸值也偏高,雖然沒有家族遺傳病史,但卻因此而導致痛風。
果糖新陳代謝會變成尿酸
陳峙仰主任進一步指出,日本曾經有一研究,發現果糖會導致尿酸上升,即使是沒有普林,也會因為新陳代謝而變成尿酸;所以,民眾要預防痛風發作,除了要注意高普林食物之外,也要特別注意含果糖高的食物。
詳全文


吃重鹹真的會胖!研究:鹽真的會讓你吃下更多的熱量
吃太多油脂、太多糖、太多澱粉,都被認為是讓人變胖的原因。但是,有兩項新的研究顯示,吃太多鹽竟然也會使人變胖!當然,鹽本身並不會使人體重增加,但是攝取過多的鹽分卻會干擾生理機制,使人吃個不停。
對現代人而言,鹽的影響比想像中大得多。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資料,日常生活中有75%的鈉來源都是餐廳或加工食品。遠見雜誌2007年的「外食人口大調查」統計結果則顯示,超過7成國人屬於外食族,更有330萬成年人每天外食。另外,台灣人鈉攝取超標的問題也相當嚴重。
究竟鹽分攝取和變胖有什麼關係呢?澳洲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的研究者Russell Keast與研究團隊設計了兩項實驗,以了解食物中添加的鹽和脂肪攝取量是否有關。
在第一項實驗中,研究者給予49位健康的受試者不同脂肪和鹽分含量的番茄湯。在每次試吃後,研究對象會針對湯品的美味度以及想繼續喝的程度評分。科學家也藉由他們是否能察覺到添加在脫脂牛奶中的脂肪,測試了每個人對脂肪的敏感度。研究結果發現,對脂肪味道較敏感的人,比起無法察覺油脂的人,更喜愛低脂肪含量的湯品─但這僅限於不加鹽的湯品。一旦湯中加了鹽調味,他們的對低脂食物的喜好就改變了。
另一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再度以添加脂肪的脫脂牛奶測試48位受試者對脂肪的敏感度。之後,研究對象被「招待」四種午餐,餐點內容雖然都是起司通心麵和醬汁,但醬汁中的鹽份和脂肪含量則各有不同。研究者發現,吃到低鹽高脂的餐點時,對脂肪較敏感的人比其他人少吃了11%。但同樣的研究對象,在吃到高鹽高脂食物時卻吃的最多─這暗示著鈉可能破壞了使人不會過食的生理機制。
Russell Keast指出,人體內建的生理機制,能夠告訴我們何時該停止進食。在對脂肪敏感的人體內,脂肪能夠啟動這個機制。但是,當食物中添加了鹽,這個機制就會變得遲鈍,使得人們吃下更多高脂食物。經過一段時間,身體就會適應或是變得對脂肪不敏感,導致人們需要吃的更多才能感覺飽足。
Keast補充,在這種太多熱量導致體重增加和糖尿病的環境中,減鹽飲食或許對我們的體重有正面的影響。
詳全文


吃隔夜菜不會致癌!反而這件事才更要擔心
亞硝胺依其不同的化合物成分被世界衛生組織分別列為第一或第二級致癌物。亞硝胺與口腔癌、食道癌、胃癌、孩童血癌及鼻咽癌的發生皆有關。
亞硝酸胺在飲食中相當普遍,來源可分為以下幾類:
加工肉品:廠商在製作香腸、臘肉、火腿、熱狗、培根等加工肉品,為了延長保存期限,添加亞硝酸鹽當成防腐劑,經由高溫加熱後,會產生亞硝酸胺。
煙燻或鹽醃食品:鹹魚、鹹肉、鹹蛋、豆腐乳、豆瓣醬等煙燻或鹽醃食品,本身也含有亞硝胺。
生鮮蔬菜:農夫在種植蔬菜時會使用氮肥,裡面含有硝酸鹽成分,吃進肚子裡經由胃細菌代謝合成亞硝酸胺。依照檢驗結果顯示,葉菜類的硝酸鹽含量比較高,瓜果類比較少,想減少硝酸鹽的攝取量,應廣泛食用各類蔬菜瓜果,避免只吃同一類型蔬菜,才能分散風險。
此外,烹調蔬菜之前,先以溫水浸泡十分鐘或以熱水汆燙過,可使硝酸鹽含量下降百分之五十到八十。
相剋的食物組合
含亞硝酸鹽的食物,若跟含胺類食物合吃,會產生大量亞硝酸胺。所以火腿、香腸、熱狗、臘肉、培根等含亞硝酸鹽食物,須避免跟魷魚乾、秋刀魚、鱈魚、鮪魚、干貝、番茄、香蕉、馬鈴薯、蛋、起司、巧克力等含胺類食物混著吃。
此外,亞硝酸鹽遇到乳酸飲料,也會增加硝酸胺合成,因此香腸、火腿等加工食品最好避免與乳酸飲料一起食用。
想要避免亞硝胺侵害身體健康,應盡量少碰加工及煙燻或鹽醃食品。此外,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及多酚類的食物,都可使亞硝酸鹽在胃中被破壞,抑制其與胺類食物合成,因此平時可多攝取含維生素C、E的蔬果,如柑橘類、南瓜等,以及含多酚類的茶、咖啡。
網路謠言:常吃隔夜菜會致癌是真的嗎?
一般人會有這樣的疑慮,主要是因為網路流傳隔夜菜含有亞硝酸鹽,常吃會致癌。其實常吃隔夜菜並不會致癌,因為隔夜菜裡的亞硝酸鹽含量很低,反而是微生物汙染的問題比較令人擔心。
由於現在大多是雙薪家庭,餐餐都要自己煮實在不容易,因此很多人會一次煮好幾天的份量,或者特意多煮一些飯菜,吃不完的菜做成隔天的便當。
這些吃剩的飯菜通常是放在冰箱冷藏保存,但冷藏的溫度只有攝氏四度,只能抑制細菌滋長,卻無法發揮殺菌的功能。萬一冰箱的溫度不夠低,微生物汙染的問題會更嚴重。不要小看隔夜菜微生物汙染的嚴重性,一般人可能因此得到急性腸胃炎;老人家或嬰幼兒等免疫力較差者,則可能導致敗血症。
二○一四年澎湖一位婦人將煮熟的大閘蟹放在冰箱保存,三天後再拿出來吃,沒想到因微生物感染引發敗血症死亡。
對很多家庭主婦來說,為了方便會一次多煮一些。因此我的建議是最好家裡有多少人,每餐就煮剛好的份量,或是要留待隔天吃的食物,在舉起筷子之前先分裝,而且每一道菜要分開裝,才不會發生交叉感染的問題。
很多媽媽為了怕冰箱裡的食物互相竄味,會使用保鮮膜覆蓋在飯菜上,看起來好像很衛生,其實反而對健康不利。市面上的保鮮膜多為PVC(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及PE(聚乙烯,Polyethylene)二種材質,若PVC保鮮膜接觸到食物,就會造成塑化劑汙染。
此外,隔夜菜在食用前也必須徹底再加熱一次,不要拿出來後就直接吃,同時記得最多只能在冰箱裡放置一天,才能避免吃出問題。
詳全文

嬰幼兒健康:
飲食不健康 7成兒少周周喝糖飲
兒福聯盟公布兒少飲食調查報告,調查發現,7成兒少每周都喝1次以上的含糖飲料,3成5的受訪者認不出常見的蔬菜,甚至有4成無法分辨「加工食品」。兒福聯盟指出,飲食教育不足容易養成不良飲食習慣,建議家長應多跟孩子一起買菜、下廚,藉由機會教育灌輸正確的飲食觀念。
兒福聯盟針對各縣市國小高年級與國中生進行問卷調查, 21日公布「2016兒少飲食與食育現況報告」,調查發現,每4名1兒少就有1名周周吃「加工醃製肉品」、「餅乾零食」、「含糖飲料」等不健康的食物;各類食物中,孩子最食用頻繁的就是「含糖飲料」,有7成的人每周喝1次以上,每周喝好幾次的也有4成4。
調查也顯示,3成5的兒少無法辨別青江菜、四季豆、花椰菜等常見的生鮮蔬菜,4成1無法正確辨別「加工食品」與「原形食品」的不同,尤其是黑輪、魚板、雞塊等食品孩子最難分辨。兒盟執行秘書黃韻璇:『(原音) 進一步了解他們為什麼會去選擇這一類的不健康食物,就發現有3成5的孩子們不認識我們常吃的蔬菜,有4成左右無法分辨到底什麼是加工食品、什麼是生鮮食品,包括把雞塊、魚板都誤會為生鮮食品,所以在認知上他就已經無法分辨到底吃什麼比較好。』
調查指出,6成多的家長很少或從未曾帶孩子買菜、認識食材,4成7的受訪者回答,家長很少或從未跟他們解說食物的營養價值,4成4的孩子指家長不會提醒買東西時要注意外包裝的標示與成分。兒福聯盟表示,調查顯示孩子生活中的飲食教育並不足夠,建議家長應多跟孩子一起買菜、下廚,藉由機會教育灌輸正確的飲食觀念。
詳全文


寶寶胖嘟嘟恐埋糖尿病風險 維持適當體重 蛋白質是關鍵
寶寶胖嘟嘟才可愛!這是多數父母及家中長輩常見的觀念,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恐怕需要修正了。台北榮民總醫院小兒科陳俊仁醫師指出,虛胖的寶寶外型圓潤,但肉摸起來其實是卻是軟軟的,不夠結實,原因就在於體內脂肪含量過高,長期下來,很有可能成為日後罹患糖尿病的禍根!
根據美國研究發現,喝母乳的寶寶可減少三倍以上的過胖風險,有較好的體重及體脂表現,讓寶寶結實不虛胖,探究其原因,關鍵就在母乳中的「蛋白質」!陳俊仁醫師表示,母乳蛋白質,不僅可提供寶寶肌肉及骨骼等生長發育的養分,更因為有均衡的胺基酸組合,有助維持標準的體重和體脂,讓寶寶結實不虛胖!降低未來體重超標的風險。
陳俊仁醫師說明,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的重要基礎原料之一,具備產生熱量、合成身體所需物質,以及最重要的修補與建造身體的功能,這些都是發育中寶寶最重要的成長根基。如果寶寶攝取的蛋白質中胺基酸組成不平衡,有可能刺激胰島素的大量分泌,進而讓體重快速增加。
陳俊仁醫師提醒,如果寶寶2歲前體重增加過快,日後超重的機會也會相對提升!根據國健局調查,體重過重及肥胖兒童,其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幾乎為正常體重兒童者的2倍,日後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就會大增,為了孩子的長遠健康,家長千萬不能輕忽幼兒期體格的影響性。
哺餵母乳能讓寶寶只長肌肉不長胖,維持長期健康,然而,若因故無法餵母乳,或者是面臨寶寶轉奶期,需要改喝配方奶時,陳俊仁醫師建議,挑選蛋白質組成接近母乳比例的配方奶。
詳全文


小孩睡不好 這些東西睡前少碰為妙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尤其正在成長發育的兒童、青少年更為重要。小兒科醫師表示,兒童睡眠不夠容易長不高、過動,還會增加罹患心血管及代謝疾病的風險,建議睡前不要喝奶茶、可樂等含咖啡因飲料,也不要使用3C產品,以免影響睡眠品質。
兒童睡眠問題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張詠森指出,兒童常見的睡眠問題有哭鬧驚醒、戒不掉夜奶、夢遊、尿床,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等;而青少年則是生活習慣不良,晚上不睡覺、早上叫不醒,影響上課作息及學業。
睡眠品質差 罹心血管疾病風險高
張詠森強調,睡眠對於兒童非常重要,只有進入深睡期,生長激素分泌才會到達高峰,促進肌肉骨骼及全身組織生長,睡不好則容易有過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起伏大等問題,長期還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異常。
睡前別喝茶、咖啡、用手機
如何睡得好呢?張詠森建議,首先要養成固定生活作息,睡前最好避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如紅茶、奶茶、可樂、咖啡等,睡前2至3小時也應避免使用手機、平板或電腦,因螢幕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腦部褪黑激素分泌,而影響睡眠品質。
詳全文

老人健康:
老年憂鬱多以身心症表現 有別年輕人
一般中年人、年輕人出現憂鬱症,往往感覺情緒低落,老年憂鬱症患者就不太一樣。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邱一航表示,年長者罹患憂鬱症時,較少直接坦承自己情緒低落,大多以胸悶、心悸、頭暈等身心症狀為表現,患者經過不少內科檢查,發現一切正常,後來才確診為憂鬱症。
老年憂鬱症患者常因面臨空巢期、手足、親人、朋友去世而感覺空虛。邱一航醫師指出,曾有年長憂鬱症患者坦承,自己每參加一次朋友的告別式,心情就會低落,一方面是難過失去一位朋友,另一方面有擔心不知道何時輪到自己離開,但也有一些年長者調適得很好。
邱一航醫師分析,年長者常有其他疾病,像有些藥物需要經肝臟、腎臟代謝,肝、腎不好的人就無法使用這些藥物,加上擔心部分藥物可能造成跌倒風險,因此老年憂鬱症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時,用藥就要比較保守,剛開始先使用少量藥物,若有需要,再慢慢增加劑量。
邱醫師表示,患者需要多運動、多與人聊天,有的年長憂鬱症患者不願承認自己自己心情不好,對於自己情緒低落,也不願啟齒,常在暗地偷偷哭泣,親人、晚輩若發現這樣的現象,建議多鼓勵、多陪伴年長者,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幫助年長者舒緩情緒困擾。
老年人所使用的藥物治療與年輕人差不多,但要先知道老年人是否有三高的問題,避免產生交互作用的藥物。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張昀表示,由於老年人的代謝慢,對副作用較敏感,所以老年人的藥物治療會先從低劑量的開始。
老年人常常會說身體不舒服,以致診斷部分困難;通常老年人會先跑遍各科,先檢查是否為身體原因所致,當一直找不到問題時,最後才會選擇到精神科就診。
老年憂鬱期自殺率會比一般年輕人高,自殺的危險性高,醫師表示,長者因喪偶或獨居,致使其支持系統較不好,家屬更應多關心、留意。憂鬱症長者治療後,建議其生活重心應重新安排,子女多關懷預後較好。
詳全文


老人多參與社交、運動 長壽健康
讓老人家多說:「想當年…」可以讓他紓緩負面情緒及提升自信。根據一篇發表於〈中華護理學會英文期刊〉的研究指出團體懷舊可緩解憂鬱症,提升老年憂鬱患者的自信與生活滿意度。
該研究蒐集1990年1月至2014年3月的531篇研究資料,篩選後分析10篇研究報告,評估團體懷舊對老年憂鬱症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發現,團體懷舊在介入後立即地緩解憂鬱症狀,其效果長達三個月,直至六個月後才消失,明顯提高患者的自尊和生活滿意度。另外,根據澳洲一項研究指出,參加讀書會或教會團體可能可以增加退休後的壽命。研究者蒐集424名50歲以上之退休者資料,與類似背景仍在工作的人進行比較,研究長達六年。參與者被要求回答「參與幾個社交團體?」的問題,並填寫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的問卷。結果顯示,退休前生活品質好的人其退休後問卷調查的得分也較高;退休後離開一個團體,六年後生活品質得分則少10%;退休六年後參與者死亡率高達28%。結果發現,預測死亡的關鍵因素取決於參與團體的數量。
此外,研究也發現若人們在退休前每周從事一次劇烈運動,並且在退休後持續保持運動習慣,則其之後六年內的死亡率為百分之三。若運動量降至每周不到一次,則死亡率升高至百分之六。倘若完全停止運動,死亡率則升高至百分之十一。
詳全文


老年人的隱形殺手 骨鬆咳嗽竟引發骨折
骨質疏鬆素有老年人的「隱形殺手」之稱,常會使骨骼變得脆弱、易碎!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病的年長者,常因碰撞、跌倒,甚至咳嗽、打噴嚏導致骨折,若採取藥物、臥床休息、背架固定等保守治療,仍不見其改善,建議可以進行手術治療,不僅傷口小、恢復快,還能避免日後駝背,或引發鄰近關節骨折的問題。
骨質疏鬆危害大 年長者易骨折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經神經外科主任鍾偉安表示,骨質疏鬆病患常因碰撞、跌倒甚至打噴嚏導致骨折,其中以椎體骨折較為常見。骨折患者多為年長族群,伴隨的嚴重疼痛及活動受限,往往令病患相當困擾。
雖然多數骨折會在幾個月內可自行癒合,但有部分病人在接受保守治療(藥物、臥床休息和背架固定)後,仍無法有效改善症狀,持續有疼痛及活動不良的狀況,久而久之,可能會增加高風險續發性的併發症及死亡機率。
骨折採用手術治療 有效改善症狀、緩解疼痛
鍾偉安醫師指出,積極的手術治療分為椎體成形手術(Vertebroplasty)及椎體矯正支撐術(SpineJack Systems)2種,手術治療主要能夠穩定骨折壓迫的椎體,可以有效控制疼痛感,還能縮短病程,避免長期臥床,不但手術風險低,且治療效果好。
台灣社會人口老化,骨質疏鬆導致脊椎椎體壓迫性骨折的發生率高,不管是接受手術治療或保守治療,建議民眾,治療後還必須積極配合骨質疏鬆後續療程,才能有效改善症狀及預防復發。
詳全文


銀髮族預防肌少症 足夠蛋白質+阻抗運動
銀髮族要活得老也要活得好!而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有病痛纏身。醫師提醒,銀髮族很可能會因為營養不夠,以及運動不足,因而造成肌少症,甚至很多人還以為這就是自然的正常老化;其實,這可以藉由足夠的蛋白質以及阻抗運動來改善。
走路變慢+握力不好
亞東醫院家醫科主任陳志道表示,高齡者常會因為肌少症而使得日生活功能失調,而在出現衰弱之前,往往是因為肌肉量的減少,致使功能下降,以致於老人家會出現走路變慢,或是握力不好的情形發生。
蛋白質不足會使骨骼肌減少
其實,銀髮族到了一定年齡,就應該要有所警覺,預防肌少症上身;至於肌少症主要即是因為骨骼肌的流失,而骨骼肌是人體儲存蛋白質的地方,當人體有壓力或飢餓時,身體就會將骨骼肌的蛋白質轉為能量,一旦補充不足,就會使得骨骼肌日漸減少。
及早檢測肌肉量
所以,肌少症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蛋白質攝取不足,陳志道主任指出,銀髮族可在健康檢查時,以機器來檢測肌肉量是否不夠,並且可在肌少症剛開始時,就注意飲食,要補充蛋白質的攝取;另外,就是要做阻抗性運動,例如彈力繩和站立推牆運動,在肌少症早期就予以改善,才能保有足夠的肌肉量與肌力,維持健康人生。
詳全文

心理健康:
工作減壓 專家建議8訣竅
「時代雜誌」(Time)報導,一個人工作做得如何,病假天數不是唯一指數。最近一項美國勞工研究發現,即使企業提有健康計畫,每年辦公室請假造成高達5500億美元成本支出,而工作相關的壓力又多出額外的3000億美元。但是,新研究發現了能讓工作更愉快的驚人策略。最近的研究顯示,對初入職場者來說,當人們接受工作有時糟糕透了,反而會覺得比較快樂與投入。另一個方法是:找出切割的方法。
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華頓人類分析研究員芮伯(Reb Rebele)說:「如果你的目標是感覺好一點,你必須讓你的腦子離開工作。」
專家建議8項減輕工作壓力的訣竅。
花5分鐘幫別人一個小忙
主動幫助他人,有助於與別人建立連繫,可以解除壓力。你可在工作時幫不順心的某個人買杯咖啡。發現別人的需求且投入5分鐘,來幫對方滿足。
和小狗玩耍
如果必要,向老闆請求:研究顯示,員工把狗帶到工作場所,會覺得壓力減輕,且也跟沒帶狗的日子一樣有生產力。
把手機藏起來
2014年的研究發現,即使你不使用它,但只要看到手機,就會阻礙你專心棘手工作的能力。其他研究也指出,僅僅是手機出現,就會讓人們比較不信任也較不喜歡彼此。
午餐前休息片刻
2016年一份研究指出,比起下午才休息的人,上午有休息的人覺得比較能恢復精神,情緒上也沒那麼疲勞。
耽擱一會兒
一項研究指出,研究人員給人們一項任務,讓其中一些人玩5分鐘的踩地雷遊戲。踩地雷的人比起那些立刻去執行任務的人,想到的點子更具創意。
消失片刻
芮伯建議,每天走路10分鐘,且不要思考工作。相反地,去聽播客(podcast),打個電話,邊走路邊冥想,或找個朋友談談跟工作無關的事情。
跟同事八卦
芮伯,即使對內向的人來說,「社交時間彌足珍貴」。但要真正與工作切割,並獲得能恢復生產力與愉悅感的紮實休息,你的談話內容必須與辦公室無關。
確實結束一天
2016年研究發現,如果人們認為下班後還應該被找得到,他們會感覺較不能掌控,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也會增加。其他研究顯示,只要工作有完成,老闆不會因為你花了更多時間,就認為你是更好的員工。
詳全文

生活健康:
不節食!保持窈窕5秘訣
不少人會為了減肥而節食,但不當的節食方式恐會傷身,也可能導致減肥失敗。據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post)報導,康乃爾食品與生活實驗室(Cornell’s Food and Brand Lab )近日進行一份調查,歸類出5點,能保持良好身材的方法。
該項調查針對147位成人的運動、飲食,和日常生活習慣進行分析,歸類出5點,能保持良好身材的秘訣。
1. 吃早餐:避免其它時間因飢餓而攝取過多的熱量。
2. 多運動:每周至少運動5次,無論是重量訓練或有氧運動。
3. 量體重:經常量體重,時時刻刻監控自己的體重變化,體重超標時,才有能所警惕。
4. 不限制:均衡飲食,避免外食,少吃加工食品。
5. 不節食的健康觀念:不隨意節食,而是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自然不易發胖。
詳全文

運動健康:
每天戶外活動2~3小時 一年近視少12度
衛生福利部研究計畫發現,每週戶外活動至少11小時,可降低5成5近視機率,已近視者一年增加的近視度數也可減少12度。因此,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建議兒童應養成每天戶外活動2~3小時的習慣。
高度近視造成不可逆的失明
高度近視已經成為台灣、日本及中國大陸不可逆的失明原因第一位,台灣近視則有發生得早、盛行率高、高度近視比率高等三項特色。兒童越早罹患近視,近視度數會逐年加深,日後變成高度近視(600度以上)的機會也就更高。而高度近視容易引起視網膜剝離、黃斑出血及黃斑退化、提早發生白內障、甚至導致失明之虞等。所以近視的預防與治療對孩子一生的視力健康是相當重要的,不能輕忽了它的嚴重性。
近距、長時、不當用眼導致近視
造成近視發生的因素很多,台灣地區學生近視之主要原因為近距離、長時間、不當用眼所引起,國民健康署也發現,台灣每四名學童僅一人每天有戶外活動,而近視學童放假時平均每天花4.4小時看電視或上網等,遠超過醫界建議每天勿逾1小時的上限。
戶外遠距離視野 減少眼睛肌肉緊張
戶外活動是預防近視發生、延緩度數加深的保護因素,其保護作用可能來自於陽光會增加視網膜多巴胺分泌的量,進而抑制眼軸伸長。戶外遠距離視野亦可減少眼睛肌肉緊張,延緩眼球增長。
每天勿超過1小時近距離用眼
兒童若看電視、使用電腦及智慧型手機,建議每天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且3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看書時,光線要充足,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每年定期1~2次的視力檢查,都可降低近視的發生。
詳全文


罹慢性阻塞肺 運動提升存活率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若能規律運動,可以幫助活久一點。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接受住院治療,出院之後規律運動,可以讓肺部更健康,並有助提升存活率。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瑪莉琳‧毛伊表示,醫界早知道,運動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很有好處,這項研究成果更證實這論點,研究顯示,運動可以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後續住院死亡風險。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歐洲呼吸期刊-開放研究》期刊(ERJ Open Research)。
慢性阻塞性肺病包含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有時是兩種疾病並存,慢性阻塞性肺病通常與抽菸有關。患者常出現呼吸困難、慢性咳嗽、哮喘、痰多等症狀。經過一段時間,症狀很容易惡化,甚至可能致命。
研究作者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接受治院治療之後,往後更容易出現住院、死亡風險。研究團隊分析近兩千四百名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患者的病歷紀錄,結果發現,患者如果有做中度、激烈運動,無論運動量多寡,出院後十二個月內死亡風險會比不運動患者減少約百分之四十七。其中低度運動可減少百分之二十八死亡風險。
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研究結果並沒有證實兩者因果關係。不過研究人員認為,醫師或許可以追蹤、觀察患者出院後運動量多寡,這樣就能了解哪些人是死亡高風險群。
詳全文


不要怕痛 退化性關節炎更要動!
物理治療師林偉勝表示,近期氣溫低加上濕度高,不少人因為害怕天冷關節痛而減少活動,反而使關節問題更加重。根據觀察,每逢此時求診的比例大約比平常多了2至3成。林偉勝治療師強調,若已經有關節問題身體還越不活動,關節潤滑液就無法充分分泌,若加上肌肉沒有訓練的情況,僵硬疼痛的感覺會更劇烈。
氣溫低關節僵硬 疼痛感更劇?
為什麼天氣冷關節疼痛感會更劇烈?林偉勝治療師說明,天氣冷會影響血液循環,進而造成肌肉跟關節僵硬;以中醫論點來說,氣血循環不好就不通,不通則痛!尤其是關節曾經受過傷的患者,不舒服的症狀就更明顯。
事實上,關節的問題跟肌肉、韌帶、骨頭都有關係,尤其是肌肉!假使平時沒有養成肌肉訓練的習慣,經常久坐不動,這樣肌肉衰退的速度也越快,連帶影響就是關節的退化。
此外,身體是一個很精密、聰明的儀器,假使我們不常使用它,身體便會誤以為我們不需要那麼多活動力,久而久之關節活動的角度會越來越差,這樣的情況在現代人相當常見。假使發現自己上下樓梯會不舒服或是站起來無力感,都代表著有膝關節退化或腿部肌耐力足的問題。
膝關節退化腰臀腿肌肉都要訓練
究竟該怎麼透過復健運動來緩解或預防膝關節退化?林偉勝治療師表示,過去我們總認為膝關節退化透過訓練大腿肌肉即可,但光靠這樣其實是不夠的!一旦發現膝關節退化,也說明著腰椎、髖骨可能也有退化的情況,復健運動應該腰、臀、腿肌都要訓練到才對。
為了避免民眾在家做錯運動,造成更嚴重的傷害,退化性關節炎的復健多半是較溫和的運動,如:水中走路、騎腳踏車、原地抬腳,有助強化下肢整體肌肉群的耐力;但假使想學強度更大的運動,就建議民眾要諮詢專家做進一步的評估。
葡萄糖胺有助緩解膝關節退化?
針對大部分民眾會自行服用葡萄糖胺來緩解膝關節退化的疼痛,林偉勝治療師表示,的確有研究報告指出藥品級葡萄糖胺有助減輕初期膝關節退化的情況,但假使膝關節軟骨已經磨損到了中重度時,葡萄糖胺的療效就沒這麼顯著。此外,前兩年骨科醫學會也提出,治療膝關節退化應適當藥物治療並配合復健,特別呼籲民眾,若有膝關節無力的問題,應趁早就醫聽從醫囑並配合正確的復健治療,幫助緩解關節退化的狀況,千萬不要因為怕痛而不動,反而容易加重退化的情況。
詳全文

藥品健康:
老人家任意服用成藥 當心引起消化性潰瘍
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建次表示,門診患者有許多消化性潰瘍患者有不少比例是因為不當服用成藥所造成,而且這類病例經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
陳醫師指出,消化性潰瘍形成的原因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藥物、情緒壓力、菸酒等食物、胃酸分泌過多、身體老化等因素,其中,常見引起潰瘍的藥物,包括阿斯匹林、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
陳建次強調,一些老年人常為了關節痠痛、心血管疾病,可能需要長期服用消炎藥、阿斯匹林,但是體內胃黏膜保護能力卻隨著年紀增長反而往下降,因此,老年人容易發生使用藥物引起潰瘍,甚至出血等情形。
除了透過就診取得藥物之外,有時候老年人還會因為關節或肌肉痠痛,就自行購買各式各樣成藥,這些成藥為求明顯效果,有些包含大量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等,長期服用之後,病情輕微者易造成胃及十二指腸發炎,病情嚴重者容易誘發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上腹痛是常見的典型症狀,其他症狀包括腹脹、噁心、嘔吐、胃口差,甚至出血造成吐血、解黑便等嚴重症狀。提醒民眾有症狀就要找醫生,如果家中長輩出現上述腹部不舒服等症狀,就醫找出根本病因、開立適當藥物,如此才能治本,而不是自行服藥,以致於延誤病情、危害身體健康。
詳全文


保健食品 勿與藥併服
同時服用保健食品與藥物,恐導致傷害!市售營養補給或保健食品,大多宣稱能抗氧化、降血脂等,會加重抗凝血或史達汀類藥物效果,導致異常出血或肝臟肌肉傷害;食藥署呼籲,食用保健食品前,應詢問專業人員,一旦出現不適症狀,最好立即停止使用就醫,同時通報衛生單位。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陳俊榮表示,美國曾有研究,調查二○○六年至二○一一年六十至八十歲高齡民眾,發現合併服用藥物與保健食品超過五項,年紀越大比率越高,從五十%上升至七十%,但年長者若有慢性病,定期使用藥物控制,很可能與保健食品交互作用,導致藥效加重,出現非預期藥效或加重副作用。
魚油、海豹油、維他命E等保健食品,部分研究發現會影響凝血功能,若同時使用抗凝血藥物,恐增加異常出血風險,如牙齦流血、流鼻血、不明瘀青等;紅麴能夠降低血脂,效用與史達汀類(statins)藥效類似,假使同時服用,會增加肝臟負擔與肌肉病變,提高肝指數或發生橫紋肌溶解症機率。
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周珮如表示,二○○七年統計至今,共約有一百八十件健康食品與膠囊定狀食品不良反應通報,部分案件是維生素補充過量,曾有民眾反應,服用維生素D,反而便秘、噁心、嘔吐等,維生素B服用超量也常發生;周珮如強調,不論健康食品與膠囊定狀食品都不得宣稱療效,也不得取代一般飲食與藥物。
詳全文


習慣吃成藥?專家:濫用恐上癮、致命
許多民眾除了生病就醫外,也習慣自行購買成藥,對於吃藥的觀念是「有病治病、沒病強身」,不論大小疾病,便前往醫療院所、藥局,甚至向廣播電台購買藥品,出國返台也經常購買藥來當伴手禮,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提醒,藥可以救命,但也可能會致命,民眾應保有正確的用藥觀念,應遵從醫師與藥師的醫囑來使用。
藥物濫用可比吸食毒品 恐致抗藥性
錯誤的使用藥物,很有可能導致藥物過量、濫用或者藥物成癮的狀況。南投醫院藥劑科林鴻昌藥師表示,凡是以不正當醫療用途為目的,而未經醫師處方或指示的情況下,過度且強迫使用某種藥物,其程度足以傷害個人的健康,即稱為「藥物濫用」。這種行為,很容易造成上癮而無法自拔,不但傷害個人健康且影響社會及職業之適應,還會對公共秩序與社會安寧造成嚴重危害。
藥物濫用的種類包括酒精、咖啡因、鎮靜劑或安眠劑、幻覺劑、尼古丁、大麻、古柯鹼、鴉片類、安非他命或作用相近之擬交感神經劑等。林鴻昌藥師表示,例如抗生素的濫用可能會導致抗藥性的產生,而吸食毒品也是屬於藥物濫用,吸毒會導致成癮、進而影響到家庭、社會,害人害己。
事先詢問藥師、醫師 避免身體危害
林鴻昌提醒民眾,千萬不要亂服用成藥,如果有身體上的不適,或者有健康上的問題,應先與專科醫師請教、詢問,也可向藥師進行諮詢,並且確實依醫師的醫囑、處方服用藥物,才可以避免藥物的濫用造成身體的危害。
詳全文


疾病健康:
十大最好發癌症 乳癌成長率最驚人
最新國人十大癌症報告出爐!國民健康署分析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發現102年發生人數最多的前十大癌症中,大多數癌症種類的發生率略有下降,但女性乳癌、皮膚癌、甲狀腺癌和食道癌卻呈上升趨勢,尤其乳癌發生率成長3.2%,值得注意。
02年癌症排行榜 4癌發生人數破萬
國健署最新公布的102年癌症發生資料中,男女合計發生最多的癌症種類,依序為大腸癌、肺癌、肝癌、乳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胃癌、皮膚癌、甲狀腺癌,以及食道癌。
其中,名列前茅的大腸癌、肺癌、肝癌和乳癌,發生人數皆逾萬人,分別為1萬5140人、1萬1751人、1萬1424人、1萬1281人,合計4萬9596人,占所有癌症人數(99143人)的5成。
乳癌發生率增3.2%,是食道癌16倍!
特別的是,若分析上述十大癌症的發生率,發現除了口腔癌持平之外,大腸癌、肺癌、肝癌、男性攝護腺癌和胃癌都有下降的現象,而女性乳癌、皮膚癌、甲狀腺癌、食道癌則有上升的趨勢,尤其是乳癌的發生率增加3.2%,上升幅度明顯比皮膚癌和甲狀腺癌的0.6%、食道癌的0.2%明顯高出許多。
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表示,女性乳癌發生率仍在快速上升的原因,與人口老化、生活型態西化、肥胖人口增加、缺乏運動以及癌症篩檢的推廣有關,另外,空氣污染和環境荷爾蒙的暴露,也可能扮演某些角色。
3癌發生率微升 邱淑媞這樣解讀
至於另外3種發生率上升的癌症,邱淑媞署長表示,皮膚癌的發生主要與人口老化和日曬不當有關;食道癌的確診年齡較大,發生原因與長期抽菸、喝酒和嚼檳榔脫不了干係,而且半數台灣人體內缺乏ALDH2(乙醛去氫酶),喝了酒後容易臉紅,身體卻無法有效代謝酒精中的乙醛,造成乙醛累積體內,長期會增加致癌風險。
甲狀腺癌則是少數女性罹癌人數大於男性的癌症種類之一,發生原因除了與放射線暴露有關之外,可能也與塑化劑、環境荷爾蒙的接觸有關,國內甲狀腺癌發生率緩慢上升,趨勢與世界各國差不多,幸好其症狀明顯(如脖子腫大),早期發現和治療的死亡率不高。
防癌不能靠運氣!多管齊下贏生機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主要危險因子,占癌症死因的30%。國健署強調,防癌就不能靠運氣,最重要的仍是遠離不良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定期檢查,多管齊下才能贏得生機。
詳全文


全球糖尿病不斷增加 患者達4億2千多萬
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了第一份《全球糖尿病報告》。報告指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正在不斷增加,目前有4億2千2百萬名成年人罹患糖尿病,患者主要生活在發展中國家。
  世界衛生組織的這份報告指出,在世界各個地區,糖尿病的患病人數都在不斷增加,流行程度也不斷加劇。據統計,全球人口中患有糖尿病的比例從1980年的4.7%上升為2014年的8.5%,糖尿病的流行對健康和社會經濟都造成重大影響。
  世衛組織助理總幹事契斯特諾夫在日內瓦舉行的報告發表會上指出,許多糖尿病病例是可以預防的,如果採取早期檢測,可增加糖尿病患者長期和健康生活的可能性。因為許多人是在糖尿病晚期才得知病情,所以應該儘早向他們提供幫助,最主要的是以預防為主。
糖尿病是慢性的、漸進性的非傳染性疾病,以血糖不斷升高為特徵,發生原因或是因為胰腺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來調整血糖,或是因為身體不能有效使用所分泌的胰島素。所有類型糖尿病都可能導致人體許多部位的併發症,並可能增加過早死亡的風險。糖尿病併發症包括心臟病發作、中風、腎功能衰竭、下肢截肢、視力減退和神經損傷。
詳全文